2010年3月25日 星期四

【草根臺灣臉譜 沈芯菱】演講心得(三月十九日)

聽聞老師說即將邀請沈芯菱到校演講,我就立即到網路上看她的部落格,她用照片記錄草根人物的方式很吸引我,並且每張照片都充滿生命力,彷彿相片中的人物就站在面前向妳娓娓道來他生命的故事。攝影不困難,難在於拍出真實、生命力。她說:「我只是把鏡頭轉向別人,換個角度而已。」,而我們都知道,其背後隱喻的是換個角度,世界會因此不同。

自幼身長在不富裕的家庭,養成她知足感恩的性格。十一歲,應尚未脫離幼稚心境的年紀,她卻已經致力於公益,在六年級那年,她建立了一個免費教學網站,又在十四歲時開辦一個免費的教學園地,以及許多公益活動。至今,就讀清大三年級的她,已為社會貢獻良多。年齡僅僅多我們一、兩歲,卻能有這樣無私之心、樂於奉獻的態度,是我們愧不及於她之處。很多人要她先將心力用於讀書,等到更有能力的時候再致力公益,她說:「如果學到一百分後才來做事,熱情也許就零分了。」,大部分的事對她來說,都是「now or never」,她想強調的其實和蘇教授演講內容不謀而合—愛要即時。

沈芯菱所拍攝的照片,每一張都有屬於她們的故事。草根人物在社會篳路藍縷之時,扮演重要角色,但當社會開發後,最先被遺忘的也是她們,看在她眼裡的是現實的殘酷,也是草根人物的韌性和樸實。她說了很多故事,每則故事皆發人深省。「阿嬤的紅包禮」,原來是手被蛤蜊割傷所流的血,但阿嬤很高興,因為這代表孫子的學費有著落了。另外一則故事,突然一陣風吹散資源回收阿姨正在整理的報紙,報紙就散落在一條大馬路旁,她不管有多危險,仍然繼續收拾著,經沈芯菱一問得知,原來阿姨擔心繳不出兒子學費。令人心酸的是,阿姨必須撿拾一千張報紙才能換取很多人掉了也不想撿的一塊錢。「再不讀書,你就會像她們一樣。」這是很多爸爸媽媽會對孩子說的話。但在說出口同時,長輩們卻從來不思考,「他們」又「怎樣」?偷?拐?搶?騙?他們什麼壞事都沒做,為什麼要用這種鄙夷的態度對待他們?草根人物只是很努力地用汗水換來微薄的薪水,她們身上有的才是真正的「人味」。

「也許無法做一件大事,但至少做好每一件小事」,這不就是盡己所能嗎?我們也許無法懷抱著如沈芯菱一般的熱情,但我們可以盡力而為。她帶給社會的好像是一台大機器,那我們帶給社會的就是雖然很小但不失重要的螺絲釘。我們予人的小小幫助,可能是他人大大的需求。沈芯菱做的每件事都令人敬佩,她的生命也因他們而亮起來。一個半小時的演講,換來我們長時間的喝采及反思。

1 則留言:

  1. 沒錯
    我也是被她的網誌所感動
    非常切合服務與學習的精神
    我想她在這服務的過程中
    收穫最多的應該是自己
    人人與心互愛
    才能發揮最大的力量

    回覆刪除